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探访解析之隋唐篇 焦点快看

发布时间:2022-12-15 19:32:14 来源:

大河网讯隋唐时期,商丘古城改睢阳城称宋城,隶属宋州,后宋州改为睢阳郡,后人记述也称睢阳城。它是坐落在隋唐大运河边上的一座重镇、一座繁华的大城,宛如一颗明珠点缀在这条贯通南北的翠带之上。这里曾历经“舟车半天下”的盛世繁华,也曾诞生“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浪漫传奇,更见证过围城十月的铁血与悲壮。

运河故迹诉繁华

距离商丘古城向南约2.5公里的古宋办事处叶园村,麦草青青里,一座巨大的玻璃钢大棚耸然而立。棚下精心保护着的,就是考古发掘出的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遗址。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资料图】

隋唐运河遗址

在隋以前,中国有许多大河,但几乎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从公元584年到公元610年,隋朝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隋朝开河,唐宋受益”,唐代的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

商丘的运河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周时期的鸿沟水系,经过两汉时期汴渠的发展,到隋代通济渠的开通,正式揭开了商丘地区古代运河文化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隋唐大运河故道商丘段自睢县进入,贯穿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最后进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在商丘市境内全长199.7公里。

步入宽敞明亮的保护棚,眼前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略短的长方形深坑。四壁黄沙累累,坑底的泥色则更为幽深,坦露着的就是汴渠北岸码头一段遗址。2008年,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商丘市文物部门和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地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发掘,发掘4个点,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揭露了大运河北岸遗址以及河道、堤岸上面修建的排水设施等遗迹,出土了很多遗物及陶器、铜器、铁器等。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千百年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通济渠商丘段大都被掩埋在地下,因而大体保存较好。这处河岸面距地表五米左右,北侧一溜月牙形隆起部分是一处突堤的局部。突堤表面沟壑纵横,还夹杂许多砖块、瓦片,甚至还留有坑槽等前人活动印记。那时运河上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借由史料也许能一窥其貌:“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旧唐书》)大船小船,满载货物,南来北往,昼夜不息。

大运河开通后,对促进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言:“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苦,后代实受其利焉。”相比陆路,水运是一种更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到了中晚唐,漕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江南富庶之地出产的稻米,通过运河送入京师,供养着三军士庶,从扬州到长安最快只需40天。

运河沿线的一些码头及城镇也随之迅速发展与繁荣了起来。宋州(今商丘)位于运河中途,是通济渠的“咽喉”要道、“管控江淮”的门户之地。这里八方辐凑,店铺林立,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聚集于此,是全国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运河也使农业生产有了水利保障,人民衣食丰足,人口茂盛。杜甫晚年在《遣怀》一诗中曾这样回忆游览宋州城所见:“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高栋大屋、道路宽阔、客商云集,宋州城的繁华面貌从中可见一斑。

当时的繁华从宋州码头遗址考古发掘上也能得到佐证。仅以瓷器来说,器形可见碗、罐、壶、盆、盏、杯等数十种之多,时代自隋始,跨越唐、五代、宋、金、元、明。“这段遗址有堆积很厚的宋元文化层,充分证明了当时运河给商丘带来的繁盛,此处与夏邑济阳镇两处码头遗址的发现在整个大运河申遗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曾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商丘博物馆馆长王良田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考古勘探和文献记载,证明了此码头位于“河市”区。唐朝的城市普遍实行宵禁制度,晚上到了固定时辰,城门就要关闭。乘船而来的外地客人,错过了进城时间,就只能在城外码头附近的客店、酒楼进行食宿、娱乐等,跟船的货物也在这里流转、仓储,就带动了这块区域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河市。

月老传说天下闻

在唐朝,熙熙攘攘、“舟车半天下”的宋州城,还发生过一段离奇诡丽的传奇故事。

据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杜陵青年韦固途经宋城,寄宿于城南客店之中。有人为他提亲说媒,他因自小是孤儿,一直想早点成家,遂早早地天不亮就赶去约会地点。途中遇到一位白须老人,倚着囊袋坐在地上,对着月光看书。韦固非常奇怪,上前去问老人看的什么书?囊中有什么东西?老人回答:“此书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囊中有赤绳”,并说只要以赤绳暗系男女双方之足,便可使他们成为夫妻。韦固听了忙询问自己的婚事此次能否成功,老人告诉他:你的妻子现在才刚三岁,到她十七岁时,才能嫁到你家。韦固问他,此女现在何处?老人回答:旅店北边卖菜的陈婆带着的女孩就是。天亮后,韦固按老人指点找来,却看见一瞎眼婆婆怀抱一孩儿正在卖菜,而且这个女孩丑陋不堪。韦固恼羞成怒,命家奴带刀行刺,家奴于闹市中仓惶刺中女孩眉间。

此后韦固多方求亲,一直无果。十几年后,韦固投奔相州(今安阳)军的门下,刺使王泰见他能干,就把自己十七岁的女儿许配于他。此女面容姣好,韦固非常满意,但她眉间常贴一朵花钿,就连沐浴也不摘下。在韦固好奇追问下,妻子含泪痛说家史:她本是宋城地方官之女,父亲死在任上,母亲、兄长不久也都去世,由乳母陈婆带大;三岁时在闹市被疯子在眉心刺了一刀,幸好未死,只得用花饰遮掩疤痕,后来她叔叔做了官,认她做了女儿……韦固这才想起14年前偶遇月下老人之事,惊异不已。夫妻俩越发相敬如宾,白头到老,子孙满堂。宋城的县令听说了这件奇事,专程给那家旅店题名“定婚店”。

这则故事表现的是当时唐人认为的“命中注定”“生死由命、福贵在天”的思想观念,但“月老”以后就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了。月老逐渐被民间奉为婚姻之神,家喻户晓。

月老祠

在商丘古城,适婚青年男女一直有拜祭月老、求得美好姻缘的风俗。月老祠原在城南,目前则位于古城外阏伯台景区内。月老祠内,月下老人端坐殿中,须发皆白,笑意盈盈迎送着往来的单身男女。他座下供奉着香烛、鲜花,周围栏杆上系满了祈求婚姻美满的红色丝带。很多人相信,向月老求得良缘,能够婚姻顺遂,幸福长久。“千里姻缘一线牵”,无论贫富贵贱、相知相守,古人今人此心相同。

古寺名碑今犹在

在古城西南阏伯台景区东侧,一座开元寺几经兴废,烟火断断续续从隋唐延续至今。

黄墙灰瓦,红漆大门上,“商邱开元寺”几个鎏金大字,苍劲秀逸,是一代泰斗赵朴初的字迹。开元寺格局紧凑,院内香火缭绕,梵音阵阵。大雄宝殿雕梁画柱,三尊白玉大佛宝相庄严。

院内当门一块石碑,简要记述了开元寺数次更名、几经毁建的历史。开元寺源于隋代龙兴寺,最早濒临南湖,常受水害,于唐开元年间在睢阳城内又建寺院,因此得名“开元寺”。

唐朝会昌年间(841年-846年),武宗下诏大除佛寺,开元寺因此遭焚灭销毁,一无遗存。北宋时期恢复,改称宝融寺,宋太祖赵匡胤曾到寺中游览。北宋灭亡后,南宋康王赵构在商丘即位,将开元寺改为商丘寺,后又改为开元寺至今。明清时期几经重修后,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揽胜,该寺被誉为中州名刹。在1937年爆发的日寇侵华战争中,开元寺遭损毁。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视,多次修复。

八关斋

据记载,开元寺跟另一处古迹八关斋有着密切的渊源。公元772年,开元寺曾经举行过一场盛大的法事。当时64岁的书法大家颜真卿还专程来到宋州,撰书记载了这一盛会。颜书被刻成八棱石幢置于开元寺东侧,石碑初称“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会的佛事,便逐渐被叫成“八关斋”了。

斗转星移,如今的八关斋已经与开元寺分开,并被单独开辟成一处景点。追慕颜书真迹,我们来到位于商丘古城南关外、古宋河畔的八关斋。

幽静的石板路旁,是一处典雅的仿唐建筑,匾额上“八关斋”三个颜体金漆大字,透着雍容庄严的大唐气象。当门一处石雕影壁,简要介绍了颜真卿的生平。进入庭院,正中伫立着一座重檐灰瓦的八角亭,亭内一座巨大的八棱石碑,密密麻麻刻满了颜体大字,便是此行参观的重点——八关斋石幢。

此碑高2.67米,共8面,每面宽0.5米,全文983字,碑文全称《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记载了唐代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五月八日在开元寺举行斋会的源起。安史之乱中,河南节度观察使、汴州刺史田神功曾两次解睢阳之围,使全城人免遭屠戮。大历七年(772年)田神功战累成疾,一时生命垂危。睢阳城官民于一筹莫展中,只得求助神明,为他举行八关斋会禳灾祈福。碑文后部详细记载了法会的盛况:宋州刺史徐向等邀请一千名僧人赴斋会,接着州、县官吏和乡绅连续设会,有的“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有的“设五千人为一会”,一时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彻夜不熄,善男信女四方云集。

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开元寺也受到冲击,石幢被推倒,文字也被錾凿得面目全非,埋与地下。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崔倬任宋州刺史,他下乡寻访时得知了颜鲁公碑的遭遇,便命人将残碑挖出,并费尽周折找到原碑拓本,将其恢复,并重新竖立在原处。

由于唐朝时的宋州八关斋会的深远影响和颜真卿的文章书法世所罕见,八关斋不但被称为宋州一绝,而且被赞为中原奇观。多年来,不知吸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研究。如今原碑已残端为两截,被妥善保护、安置于八关斋景点内的珍宝馆,碑上的文字虽然经过后人多次重拓,但仍不失颜书精神,其拓本为国内外收藏家追捧。

睢阳忠烈世传扬

张巡祠

古城南门外,与八关斋正对的是张巡祠高耸的山门。松柏青青,芳草萋萋,通过重重大门,进入重檐飞角、气象森森的大殿,张巡坐像威严,手握宝剑,凤目有神,凛然之气似乎仍在守卫着身后的古城。“戡乱勤王社稷精英人敬仰,舍生殉节睢阳忠烈世传扬”,殿门黑底金字的楹联,道不尽后世的敬仰。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由于预谋已久,叛军所到之处守将或不战而逃,或望风而降,唐玄宗被迫西逃。中原腹地处处烽火,民生荼毒。在此之际,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今河南杞县)鏖战,屡破敌军,扼守数月。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续派大将尹子奇率13万精兵围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邀张巡共守城池,此时两人兵力仅有6800人。许远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筹管军粮和战争物资。面对强敌,张巡激励将士固守,连续拼杀十几昼夜士气不衰,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

面对叛军数倍于己的兵力,张巡固守城池,屡出奇计,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一次,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直逼城下招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叛军失去戒备时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睢阳城在重兵包围中已经成为一座孤城。临近的谯郡(今安徽亳县)许叔冀、彭城(今江苏徐州)尚衡、临淮(今江苏盱眙北)贺兰进明等地方守卫都观望不肯发兵,以求自保。坚守数月,城内粮草匮乏,数万官兵平民只能靠网罗鼠雀充饥,煮食马鞍、盔甲等皮件、树皮充饥,士兵都饿得拉不开弓。弹尽粮绝之际,张巡无奈只得杀妾,以爱妾之肉分给将士们吃。

十月九日,叛军终于攻上城墙。城破之际,张巡面向西方唐都方向长跪不起,与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一同被俘。与张巡交手数次并失去一只眼睛的尹子奇对于这位对手非常尊敬,打算留他一条生路。可无论对方怎样逼迫、折磨,张巡宁死不降。被杀前,张巡喊手下干将南霁云:“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男子汉死就死了,哪能没有道义而屈服呢?”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人从容就义,是年49岁。

张巡、许远一众英烈最终城陷人亡,但他们有力地阻止了叛军南下,为唐王朝的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使江南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封其为扬州大都督、封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在睢阳分别为二人立庙,每年按时祭祀。他们的英雄事迹在神州大地传播,张、许二人被尊称为“双忠公”,并逐渐成为民间所崇祀的神明。多年来,东南亚及港台爱国人士组团来商丘拜谒张巡祠的络绎不绝。

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的黄金时期。经过数番战火荼毒,睢阳城也伤痕累累,十室九空。开平元年(907年),宋州砀山人朱温灭唐建梁,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运河畔的睢阳城暂时沉寂下去,静待复苏。(刁敬先司鹤欣 )

推荐阅读